《十月》杂志创刊四十五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论坛在京举办发表时间:2023-09-06 11:34 1978年,在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悄然面世并迅速攀上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制高点…… 近日,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式暨《十月》杂志创刊四十五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论坛在北京文联老舍剧场举办。 早在创刊之初,《十月》就打破了以往文学期刊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的办刊思路,以刊发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形式和体裁的作品。到1981年,《十月》杂志每期发行量已达60万份。《十月》杂志的创刊,引领了1979年、1980年国内大型文学期刊创刊的潮流。评论家白烨从东兴隆街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聊起,他认为,在新时期率先创刊的《十月》发表的作品引风气之先、立时代潮头,不仅仅是一个刊物的名称,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为推动文学的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是国家的文学重镇。 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左怡然同学,代表了众多95后、00后对《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看法。在她看来,经过《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遴选的作品,可以让当今青年学子真正地进入到父辈的经验,触摸曾经的土地,并让这些经验在未来开枝散叶,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生机。 发掘培养青年作家是《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历来的传统,无数青年才俊正是通过十月的平台走向专业作家之路,其中不少人如今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 作家徐则臣与《十月》同龄,他坦言自己是看《十月》杂志长大的,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也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他认为在《十月》上发作品对每个中国作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因为《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紧跟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同时兼顾国际视野,面向世界,所反映出的也是中国最高最好的文学成果。 作家和出版机构是同行共进一起成长的同事和同道。出版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作家高品质的创作,而作家的创作同样离不开出版机构的精心策划、扶持与陪伴。作品的荣耀属于作家,同样属于出版机构。与《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合作的各位作家都曾经历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也共享了荣耀的时刻。 作家莫言曾感慨:“读着《十月》看到前辈老师写出了我写不出的小说,我也是读着《十月》走上了文学道路。”在论坛中,莫言首先讲了一则《十月》著名编辑家张守仁先生抢稿子的故事。他谈到:“我是《十月》的作者,但我更重要的是《十月》的读者,我至今难以忘却当初收到《十月》的新刊先睹为快的感情,难以忘记当初阅读我的战友、我的同学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先生的《北方的河》《黑骏马》,铁凝的《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张贤亮的《绿化树》等等作品的激动,那真是废寝忘食地连夜阅读,读完后自己又跃跃欲试。我通过《十月》受到非常多的启发,文学的火因为《十月》而熊熊燃烧。所以我们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阅读《十月》是我能够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作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家阿来一直把《十月》当作心目中的文学高地。正因如此,才与“十月”产生关系比较晚,总觉得自己没有合适的作品发表并在出版社出版。他觉得,只有把自己写得最认真、最负责任的作品托付给十月,才是向一个有高度的出版社和杂志表达自己敬意的方式,所以近十年才与“十月”产生密切的交往。阿来认为,自己的写作有点“固执”,在写作时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稿子,跟别人交换意见,或者别人试图跟自己交换意见。在作家闭关写作期间,《十月》杂志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做到了不打扰,不试图沟通,不试图影响,包容的编辑态度非常难得。 作家刘亮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虚土》与最新一部长篇小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都是在《十月》杂志上发表的,前后隔了大概二十年的时间。他认为,在《十月》发的这两部小说的主题都在写梦,都在写未醒的童年之梦。其中一个细节写到一只醒来的左手,这只手可以把梦中的东西拿到梦外,也可以把梦外的东西拿到梦内。在他看来,文学可能就是这只醒来的左手,可以在梦与醒之间来回穿梭,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梦如幻。 言短情长,意犹未尽。作家、评论家、读者与《十月》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交往故事说不完、道不尽。大家期盼,在未来的日子里,“十月”更加枝繁叶茂,和作家们一起绘就更多的文学风景。(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苏墨)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