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林: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认知大模型技术助力数字出版创新发展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 聂小林
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三次技术浪潮。如今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拉开序幕。通过解读CHATGPT的48项任务,以及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400多万开发者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前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主要包括7个大的维度:文本的生成、语言的理解、知识的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和多模态的能力。
科大讯飞从5月6日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经过几轮快速升级迭代, 10月24日将对标CHATGPT,实现中文的超越和英文的水平。可以利用大模型来助力出版行业,实现办公效率的优化提升。
大模型和数字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一些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大模型生成内容中的内容安全、版权保护、伦理、隐私保护等等风险。
施其明:出版为本,数字为翼,打造现代出版产品和商业模式新体系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执行总裁 施其明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每一本书作为每一个流量入口、获得用户的通道,找到自己的读者。读者拿到书之后,持续不断地为图书阅读付费,不断从我们每一本图书延展,产生更多的可能。图书的价值、冰山下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得到读者多次售卖产品的可能性。
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产品,引导用户从线下到线上,实现双向交互。通过叠加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影响力,充分实现用户在平台流量的沉淀,充分把图书的读者转化成出版社的私域流量。
出版单位有了读者数据,用户精准画像存留和行为轨迹,也让传统出版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发行营销有了多个环节的支撑。
借助区块链和AIGC技术,出版也可以实现更精准的确权,让广大内容创作者和知识产权获得保护,拿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收益。
许斌:守护文明的数字力量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 许斌
今天我从三个层次谈谈对文明的理解,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第一,文明是关于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关于网络文学的产业赋能,也是以网络文学版权为源头的生态链带来的产业升级。
第三,文明是关于网络文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股强大的力量。网络文学的天然属性,顺应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是数字文明承载的形式之一,网络文学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更是传播了中华文明的火种。
网络文学拥有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已经成为内容业务的经济增长点,为数字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不再需要区分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将专注于文学内容的创作。一种全媒体时代的新型阅读和内容创作方式,生发为一种健康蓬勃的生态文明。
张元林:敦煌不再遥远——敦煌研究院在数字资源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实践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张元林
主要介绍敦煌研究院长期以来在文物数字化、壁画数字化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是数字资源活化、利用方面做的一些探索工作。
1993年,敦煌研究院在中国文物界率先进行了数字化工作的尝试,最早是由甘肃科委资助,进行计算机方面的试验。从此之后,我们就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采用国内国际合作,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用数字化的技术来保存这些文物信息、壁画信息。我们先后做了一些尝试,最后确定以数字敦煌的项目,作为敦煌研究院在石窟保护数字化方面的总体的目标。在敦煌壁画的复制当中也用到了数字技术。
让文物活起来,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祖国大地的文物都要走出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与腾讯、华为等公司合作,在数字敦煌的基础上营造虚拟空间,进行人机对话。
马永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马永强
中国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一共经历三个阶段: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出版深度融合。
智能革命带来的是对传统生产关系颠覆性变革,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出版业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注重消费模态的创新之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有两个维度,第一是科技+出版的融合出版,出版从内容聚集到生产传播营销发生巨变,数字化为出版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第二是出版+跨行业多维度、破圈的出版融合,使得出版的边界被打开。出版与其他业态融合并拓展新的业态。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三个重构,十个延伸。三个重构,是以内容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出版主业的升维发展。实现三个重构,一是重构杂志出版的多维出版生态,二是重构图书出版的多维出版格局,三是出版全版权运营的体系。
陈胜利: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做好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 陈胜利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前身是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现在初步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音像出版单位向现代的数字文化企业的转型,实属不易。近几年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文化大数据发展契机,打牢根基,第二是积极助力艺术创作与演出,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新业态,第三是打造我们出版品牌。坚持创新理念,要做好产品,产品是根本,每一次的出版我们都把它作为一次创新的机会,告诉我们的同志们每一次的出版都不容易,每一次都要把它作为一次创新机遇,做了很多创新,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包括我们做的出版+文创+数字藏品,就是一个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也有文字,也有图片等等。
下一步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前提;二是要紧紧抓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根本;三是坚持科技引领;第四是要着力提升市场效益。
孙茂松: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点及其对数字出版的可能影响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孙茂松
大模型的特点,我总结就是,第一能力很强;第二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出版的影响,广义来说,包括生成一个图像,生成一段文字,生成剧本等。
数字人技术这两年发展很快,利用CHATGPT基本上聊天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文化创意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个技术用到元宇宙里,也会有很大的促进,将来利用CHATGPT技术,就有可能在元宇宙里真正形成社会。
生成人工智能用于我们数字出版其实还是刚刚开始,我们国内这几年在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但是还是在数字化层面做的比较多,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可能是下一步重点关注的方向。
王晓光:创新发展数字出版,赋能活化文化遗产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 王晓光
当下我们在建设数字文明,出版业有什么贡献,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出版业在生产文化制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推手。那么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出版传播业,是人类在文化制品生产上的巨大作用,是文明非常重要的推手,是一个加速器。
今天我们看数字技术给了我们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大技术,可以把文化元素的获取、生成、处理、表现传播等各种文化要素在数字的技术加持之下,我们可以把它做成数字。这种数字带来的一种什么好处,可以把信息和内容进行统一化的建模,这样可以在多模态数据之间进行自的转换和活化。也就是我们今天做的各种各样的多模态的大模型,会带来一个更加高级的生产能力为人类,就是在不同模态信息之间相互转换,图像到文字,文字到图像,图像到视频,文字到视频等。这会巨大的释放内容的活力,加快内容的流动。
毛文涛:从辞海到聚典数据开放平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毛文涛
聚典数据开放平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通过聚典平台,出版社实现了与读者精准、及时全面的广泛链接。目前聚典总用户数已经超过4000万人,接近5000万,每月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600万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应用。
第二聚典实现了一站式的知识查点服务,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辐射力。目前聚典已经聚合了集团内外十多家的出版社的近200种优质的权威工具书,共计430多万词条,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工具书数据开放平台,为各类工具书提供了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第三是聚典出版社站在了出版产业线的中心,成为整合上下游的枢纽之一,之所以做到这点,是因为聚典独特的商业模式,是聚典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
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体会是,作为传统出版单位来讲,数字出版要深深的扎根在长期积累的优质出版资源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聚典也不会横空出世,聚典也不会发展到目前这样的一个水平。
刘德兵:千亿大模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德兵
2022年底,OPEN AI发布CHATGPT之后,整个大模型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现在大模型已经成为各国技术创新的新方向,也是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现在国内已经有非常多大模型发布出来,但是大模型真正是要在行业中用,需要落地,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介绍一下大模型的应用方式。
我们提供了一个去做行业结合的思路,怎么样用大模型提供基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就是与行业领域知识数据库结合。例如出版行业,有很多的自己建好的知识库。我们可以把知识库与领域大模型做一个结合,然后通过知识库里来检索到大量的数据信息,把这个数据信息灌给大模型,让大模型阅读和理解。理解之后根据知识生成我们想要的答案,这样可以形成很好的闭环。
张忠凯:地方集团数字出版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贵州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州版云大数据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忠凯
地方出版集团出版融合的发展困境总结为三点。一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话语权有限。二是业务盈利能力不足。三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
对此,张忠凯从实操层面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企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好对集团的信息化服务,无论是集团软硬件及网络维护,还是公文流转、线上会议等信息化办公,抑或是机房管理、“一网两微”信息更新,都应全面夯实集团融合出版的工作基础,通过集团资金支持,缓解来自市场的经营压力。二是在出版产业的智慧化演进中抱团协作,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线上工作机制,以及定期的线下交流机制,构建较为成熟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成效评估等流程制度的通用模板,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这也在一定层面缓解了人才不足的局面。三是在地方文旅融合、书香研学等方面,借助互联网打造有特色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服务树立品牌,以小步快走的姿态,做好风控,形成布局。四是根据地方财政实情,稳步推进数字教育业务的系统集成、产品营销及区域服务,有效规避资金和运营风险。
修佳明:数字内容建构儿童认知世界

斑马儿童科教集团斑马儿童研究院院长 修佳明
我们做数字内容,出发点是在思考科技如何助力孩子全面成长。充分了解孩子全面发展的所有需求之后,才能有的放矢观察科技包括数字内容、AI技术,如何能够真正的作用到孩子的成长路径当中。沿着这个路径思考,把目前关注的方向定位在面向未来。作为新形式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科技驱动,融合AI科技;第二是高品质,精良的制作;第三是构建科学专业,完整的内容体系。
我们对于AI技术的理解,包括对于数字内容的理解,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所有的技术还是要服务人的,服务孩子喜欢的内容。所以我们最希望孩子们接触到产品的时候,感受不到任何科技的痕迹。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次非常轻松和自然的一次学习的旅程。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深耕数字内容,每一年都在不断地做创新,也是希望能够我们不断地打磨和创新,推出新的品类,探索更多的为孩子服务,为孩子的全面成长,进一步助力的可能性。
封雪娇:帆开书籍,汇聚光的力量

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首席财务官 封雪娇
我们曾经叫樊登读书,今年2月正式从樊登读书更名为帆书。下面我分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介绍。
第一部分是我们核心的产品,我们的商业模式:持续传递好书的价值。第二部分是我们数字方式来传递好内容,为了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帆书APP特别制作《火种》《西南联大等求学日记》等这些书籍都在APP里获得超过千万的播放量,也制作书籍《大国大城》为二十大献礼。第三部分,讲一下线下联动的地方,我们公司和其他的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在全国有超过2000家品牌代理。每年我们会举办超过3万场线下书友的阅读活动,少的话二三十人,多的话几百人,甚至有上千人的大型活动,用线下的方式来推广阅读,并且为线上赋能。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自信,帆书APP从今年开始,发起书卷里的中国全国演讲活动,借助线上线下的方式,推广中国文化和每个城市的文化特色。
秦瑜明:历史、当下与未来,民族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
秦瑜明
民族出版兼具的内容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属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文化路径,民族出版既包含以少数民族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出版,包括汉文字为载体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出版。面向未来我们的民族出版要更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新时期的民族出版工作,仍然存在着国际出版力度不强,民族共性和特性关系处理不当,数字出版和融合出版建设滞后等问题,那么面向未来民族出版任重而道远,基于此有三点思考的向大家汇报。
第一结合对内传播和国际传播,来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第二融通共同性和差异性,增进共同性为主线;第三要平衡传统性和现代性创新出版形态,要抓住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机遇积极转型,激发活力,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以上内容为演讲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