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发表时间:2023-11-16 10:56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我国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承中历来崇尚出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努力实现双效统一的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出版核心要素,准确把握出版企业的特征属性,着力提升出版企业核心能力,加快出版要素融合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贡献力量。 原文刊登于《中国出版》2023年19期 原题为《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 出版业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出版业创新发展的主题。出版业如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出版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出版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出版人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出版工作的实践,联系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从6个方面探讨这一课题。 守好质量生命线 深刻把握出版高质量实质内涵 “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虽然是近些年提出来的,近几年更是不断加以强调和倡导,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但纵观古今,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出版的高质量,并且在实践中坚持高质量标准,从而形成出版业丰厚的文化积累。可以说,高质量出版,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重要的文化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高质量出版赓续了五千年中华文脉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周时期遗存到今天的大量甲骨文献,我们在识读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已经体现出排列、书写、刻上记录人等编辑规范,这是典籍的原始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删述六经,从 3000 多篇诗歌中选取 305 篇编订成《诗经》,坚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选择标准,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传统中,编辑的职责包括坚持和捍卫文化标准。唐代虽出现了印刷术但尚不发达,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唐文宗命人刊刻了儒家最重要的 12 部经典(《开成石经》),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开成石经》成为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保证了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从孔子开始,到《左传》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提出对立言要具备不朽价值的标准,到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探讨历史规律的追求,再到韩愈的“文以贯道”、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可见,中国自古就有对文章内容必须肩负文化使命的崇高要求,这个标准由一代代的编辑家传承下来,坚守高水平、高品位的选择成为编辑最根本的文化职责,保证了典籍的文化品质,由此,汗牛充栋的经典得以传世。高品质的典籍,高质量的出版,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华文脉得以赓续和常青。 近代出版家的文化追求是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出版文化是延续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贡献。我国近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出版家,他们深刻认识到出版的启蒙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出版视为唤醒民众的工具,当作救亡图存、激发民族斗志的力量。立足这样的高度,出版人必然会把出版物的品质作为内在要求,把出版高质量作为文化担当。 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把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张元济致力于以出版事业开启民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他在给蔡元培的信中写道 :“盖出版之事业可以提撕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2]给商务同仁写的一首诗中也指出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3] 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出版家振兴中华的夙愿。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有一段名言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 ;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百余年来,中华书局肩负时代使命,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助力社会进步。这种精神是从陆费逵到今天的中华书局人一直秉承下来的,并且始终以此为驱动力。 纵观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发展历程,始终坚守着一种为民族振兴、为国家育才的宏伟抱负,出版了无数的好书、滋养了无数的读者,成为令人尊敬的民族文化品牌。可以说,这两个百年老社对出版的深刻认识,有对民族文化负责的文化基因、有始终坚守品质的编辑原则,他们的百年出版历程就是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强调出版高质量发展,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百年品牌的出版文化传统,仍然值得研究和学习。 还有以“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为宗旨的开明书店,注重产品质量,形成了朴实无华、进步开明的精神,使它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出版家叶圣陶总结开明书店出版原则时说:“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 ;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我们决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4] 今天看来,这种出版作风对于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版工作和出版质量 毛泽东同志一生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提出要把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解放前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天有数不清的事务处理,还要把这两个出版单位的书籍购来阅读,可见其读书的热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图书品质的高度认可。 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是出版业的立身之本。毛泽东同志曾题词 :“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认真”二字是对每一家出版单位、每一位出版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关心教育事业,关心课本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曾请求教育部增加编辑,毛泽东询问教育部人教社的编辑有多少人,当得知只有 30个人时,他说 30 个人太少了,怎么也得 300 人。[5]在毛泽东同志关心下,吴伯箫、辛安亭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调到人教社,为共和国出版全新教材打下了扎实基础。毛泽东同志善于抓问题关键,提出要达到教材出版高质量,必须让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参与,他还亲自关心指示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工作。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完全取代旧本子,被公认为是“国史标准本”,成为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标志性成果。 1981 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 :“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整理古籍,需要一个几十年连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连续的核心力量”“为办好整理古籍这件事,尽管国家现在有困难,也要花点钱,并编造一个预算,以支持这项事业”“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6]……由此可见,出版事业只有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古籍出版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 下好创新先手棋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出版发展全过程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出版业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思想、新理论、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出版全过程,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新理论指导实践,用新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出版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化事业、出版事业,多次对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出版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善莫大焉!”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读者出版集团时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7]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正是对出版品质的要求,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一定是高质量的出版物 ;总书记特别使用了“善莫大焉”四个字,肯定出版的意义价值,这对出版工作者而言,既是莫大的鼓舞,也是有力的鞭策,是对出版高质量发展高屋建瓴的指引。出版为阅读而生,社会主义出版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发挥出版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作用,坚守出版的初心和使命。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时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培根铸魂”强调的是做人和德行,“启智增慧”指的是知识和智慧。“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八个字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出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出版业最好的指导,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2022 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 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读好书”,落实到出版界就是要“出好书”,坚持出好书的宗旨就能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2023 年 6 月,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0]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当代所有出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是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完成这一时代重任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就要求出版界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本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共识和集体行动。同时,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出版业要把握自身特性,实现符合行业特色的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有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2] 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出版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出版业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实现双效统一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版业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我国出版业既是出版产业,也是出版事业。出版工作必须坚守社会效益为先的底线,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出版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而出版的事业属性又特别重要。出版工作是传播先进思想、引领时代风气、促进公平正义、凝聚人心民心的工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肩负着神圣职责与特殊使命。这就是为什么出版业历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3] 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因此,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筑牢内容压舱石 提升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 出版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变化性的工作。出版物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其生产过程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结合过程。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能力,弄清楚决定出版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素是哪些,抓住这些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从出版产品的形成和价值创造过程来看,出版企业不同于制造企业,其盈利能力的来源很大程度不是具体的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外界可见的所谓有形单位作业,而是来源于选题策划、人力资源、品牌塑造和文化凝聚能力建设的有形或者无形的维持性作业,这种能力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是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所在。笔者认为出版企业有以下主要特征: 出版企业的根本属性是内容提供者 出版企业是通过提供出版物来实现其价值的。抛开图书等具体物质形态,出版企业实质是内容提供者,其运行的基本特征就是内容的生产、复制和传播。因此,就出版企业而言,内容的生产是根本、是关键。内容上不断创新,把握受众需要、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成为出版企业的灵魂。我国四大名著经久不衰,归根到底是其内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得以成为经典。出版家陈原曾讲过“作家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他多年出版工作的体会,讲的就是内容为王。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荒原上》,作者索南才让是一位青海牧民,默默无名,每天放牧的同时坚持写作,并与责任编辑反复沟通、打磨了两年时间,才修改完成。丰厚的内容底蕴,加上优秀编辑的劳动,让这部作品脱颖而出。 出版企业的价值特征是创造阅读价值 阅读价值是指图书内容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文化积累和传播价值。图书内容价值高,读者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图书内容如果缺乏阅读价值,即使出版社投入的人力资本再多、纸张材料等再高档,也只能是一堆废纸。 近几年管理部门严格书号管理,尤其是控制公版书等重复性出版物。《红楼梦》在市场上曾有几千个版本,有些是粗制滥造、抄袭名社大社的 ;还有一些外国文学公版作品,多是“洗稿”的假冒译本,贻害匪浅。这些出版物没有稿酬成本,如果不进行治理,就会劣币驱逐良币,打击原创出版的积极性。 出版企业的资源特征是人力资源价值最大 出版企业是智力资本最集中的地方,人力资源素质决定一个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出版史上看,许多出版大家既是“杂家”,又是“专家”,决定着一个出版企业的文化品质。 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致力于启智开蒙事业。为了推动将白话文引进中小学教材,发表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篇国语教育论文。他不到 30 岁就受聘拟订了《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草案)》,之后还合编了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在开明书店近 20 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教科书编辑出版成就令人瞩目。叶圣陶作为教师、作家、出版社编辑,几种不同身份相互借力,使他成为民国教科书出版领域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出版企业对员工的创新性劳动要求很高,因此出版企业的文化特征要以人为本。出版企业的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社会责任感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强等特点。企业决策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擅用员工的知识、特长,给予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管理上要尊重员工,为员工营造一个舒心工作的良好人文环境,充分激发出创造活力。 出版企业的品牌等无形资产作用巨大 出版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品牌、商标、著作权等,它们不具有实体形态,也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而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在现代出版业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出版社的品牌意味着出版企业稿源的高质量、编辑的高质量、出版物印刷的高品质,出版企业一旦形成某类出版物的品牌乃至整个企业的品牌,消费者往往是先认出版企业的牌子,再看出版物的内容。优秀的出版品牌代表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成就。 打造发展金钥匙 以出版精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出版人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23 年 3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4] 出版工作者一头牵着作者,一头牵着读者,是一座桥梁,要深入调研,摸清两头的真实情况,才能更好地出版精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一直在4.7本左右,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是出版物过剩,还是出版物不符合读者胃口?笔者认为,这只是表面原因,还有其他深层原因。从读者方面来分析,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阅读水平是有限的,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提升,并且读者的阅读时间没有增加,反而是越来越不够用,而图书的“替代品”却急剧增多,微博、抖音、视频号等都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形式新颖,很吸引人。从生产方面来分析,我们发现作家的创作速度大大地提升了,过去是“十年磨一剑”,现在水平如何读者自有判断,但只有优质出版物才能激发读者的购买欲。这也就是读者感到市场上书很多,而好书还不够多的原因。 在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从自身找原因、下功夫、挖潜力,也就是从供给侧提高出版物品质,提高内容供给水平,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升出版业竞争力,以精品取胜,以优质立足,生产出传得开、立得住、留得下的出版物,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北京开卷公司的数据,全国前十大出版集团中,地方出版集团的新书品种从2015年的 3.1万种减少到2021年的2.74万种,下降 11.4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要实现出版结构不断优化,出版效益不断上升,迫切需要生产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育强项目领头雁 以重大出版工程引领精品生产 近年来国家提出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协调全国出版单位的力量,以重大工程带动出版创新,促进精品生产,提升出版实力。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站位高、立意远,代表国家意志,体现国家水平,要求打造精品中的精品,体现出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创新价值。 高质量打造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重要途径, 很多成果引人注目。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据有关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翻译出版 37 个语种,发行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飞机出版工程》《载人航天出版工程》《中国速度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和“中国科技之路丛书”等图书出版后,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和凝聚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积极意义。又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作为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历时 17 年构筑了一部承接古今、连接世界的巨典鸿编,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更好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再如, 线装书局出版的领袖著作线装本《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2022 年出版了线装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 卷),今年推出线装本《习近平著作选读》(1-2 卷),构成了领袖著作线装本系列,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成为独具特色的出版精品。 重大出版工程往往是出版企业的镇社之宝、立社之本、强社之基,在赓续文脉、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中具有“领头雁”效应,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引领力。这些重大项目、重大出版工程,均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要求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重大出版工程是重要抓手,并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出版企业形成良好的精品生产机制,对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出版强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锻造事业主心骨 为出版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 出版传承文明、记录历史、普及知识、启智增慧、培根铸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有价值的书,意味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市场价值。只有出版这样的图书,出版社才能越做越长久,越做越大。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现代英汉词典》等系列辞书,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富有价值的图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影响了几代人,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出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产业是创意产业,这就要求出版业不能一味模仿,不去创新。要出版有价值的图书,要坚持“精中选精、优中选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唯有如此,出版社才能做出品牌、做出特色,用有价值的好书构筑长远发展的基石。而做有价值的好书,关键在人,出版精品需要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有情怀、有品位、有眼光的编辑队伍和出版人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敏锐的发现能力 即发现市场趋势、了解读者需求的能力 ;发现好选题、发现好作者的能力 ;发现好文本、好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在海量信息中发现真正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的东西。2021年,线装书局影印出版线装书宋本《茶经》,该书责编到陆羽撰写《茶经》的浙江湖州长兴县考察发现,当地顾渚山仍保留着唐宋摩崖石刻,最早的一处摩崖石刻距今近 1300 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摩崖石刻。取得湖州长兴县博物馆授权后,原大影印了摩崖石刻拓片附在《茶经》里,成为体现唐代茶文化的代表性文创,备受好评。 高超的加工能力 编辑不仅要在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练就一双 “慧眼”,也要有一双“巧手”,善于提炼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精髓,挖掘图书内在的、独特的价值功能,并能把这种价值体现在图书的每个细节之中。这种能力也包括通过图书的封面设计、宣传文案、营销推广活动等放大图书的内在价值。 陆羽写过的一首《四标诗》:“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诗中描述的“天人合一、推能归美、居闲趣寂”体现了陆羽茶道思想精髓,但流传很少。出版《茶经》时,线装书局请扬州雕版大师陈义时雕版刷印《四标诗》,附在函套内,不但让陆羽这首佳作广为流传,也丰富了《茶经》的文化内涵。 敬业的工匠精神 通过打造优质图书,实现出书育人、出书立人的目标, 进而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编辑的价值所在、追求所在。优秀编辑应具备脚踏实地的品格和精雕细琢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线装书局在出版线装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习近平著作选读》的过程中,鼓励参与的全体编辑学习人民出版社“校对王”白以坦的工匠精神,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坚守出版的质量门槛,绝不放过任何差错,力争出版之后不留下任何遗憾。参与项目的编校人员感到这是一堂难得的工匠精神实践课,践行了“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的优良作风。有了这样一支兼具理想情怀和专业技能、素质过硬的编辑出版队伍,出版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出版业就有了光明的前景和未来。 作者简介 王利明,中共党员,博士,编审,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第三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现任中国出版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党总支副书记,线装书局执行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党支部书记。 |